原帖由 <i>cloudice</i> 于 2008-12-10 12:40 发表 <a href="http://www.xynbnb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953634&ptid=59618" target="_blank"><img src="http://www.xynbnb.com/images/common/back.gif" alt="" border="0"></a>
都疯了啊~
有点规矩行不………… <br>
没有规矩,无以成方圆。这是古人的常识,流传到我的耳朵里,就成了一种理论,可以引用来评论,也可以引用来使用。可是本人有一个坏毛病,凡事爱问为什么?我仍然要问,规矩是什么?<br>
<br>
我上小学的时候,教室的墙上贴着《小学生守则》,曰:<br>
<br>
1 (你必须)遵守课堂纪律,按时完成作业;<br>
<br>
2 (你应该)讲卫生,讲文明,讲礼貌,....;<br>
<br>
3 不(准)抽烟,不(准)喝酒,不(准)穿奇装异服;-----( )内容是我加进去的。<br>
<br>
从中我们可以看到,规矩的语言句型是 “你必须....”,“禁止你....”“你应该....”其实我们的规矩还有如下的句型,“你可以....”的建议和某些命令语气的命令,例如“快...”“这边走!”。<br>
<br>
现在我分析“你必须。。。”这个句型。<br>
<br>
“你必须....”,这个句型里,有一个没有说出的前提,就是当事人必须面对一个“环境条件”,这个“环境条件”要求“你”当且仅当完成某些事情的时候,
才能与这种环境条件协调共存。比方“你必须按时完成作业”,这里面暗含的意思就是,“老师和同学,学校和班级,要求你按时完成作业;只有如此,你才是合格
的学生,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/欣赏,才能完成学校学习的任务”。<br>
<br>
我们可以适当的改变这个句型,成为:“环境条件需要你...”。这种变化,并不影响内容,但是里面增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气,就是规则或者规则的制定人试图“说服”“你”的语气,里面增加了一种交流。<br>
<br>
我们仍然可以继续变换句型,不改变规则的内容和效力和目的,成为:“你知道环境条件需要你....”;然后,句型就成为:“我需要....”。当“你”
“知道”了这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导向,那么,“你”就变成了“我”,环境条件的外在需要就变成了“我”的“内心需求”,“规矩”变成了“心理需要”,被动
的无情的东西变成了主动的友情的东西,宾语“你”就转换成了主语“我”。<br>
<br>
整个过程是这样的:“你必须...”----“环境需要你....”----“你知道环境需要你....”----“我需要....”。<br>
<br>
这个过程里需要规则制定人非常有技巧有理智有耐心的“谈判”或者“沟通”,说服“规矩执行人”自居的作某些事情。<br>
<br>
我的结论就是:<br>
<br>
1 规矩和人的内心需求并没有冲突,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;<br>
<br>
2 规矩的完满执行,必须尊重个体的心理需求;个体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引导到社会规矩的方向;<br>
<br>
3 规矩和心理需要中间,没有距离的间隔,只有“语气”的不同。<br>
<br>
所以孔子说,他能够“随心所欲不逾矩。”,“心”和“矩”本来是同一个东西而已。<br>
<br>
说一句题外的话,孩子有自己的规矩,就是他自己的“体能”和“心理需求”,我觉得一个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她有限的“智力”,决定了她本人不可能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,孩子在6岁之前没有必要父母额外的规矩。,孩子如果是孙悟空,父母就是如来佛得手,而不应该是唐僧的紧箍咒。<br> |
关于我们